金沙平台县仙下乡吉村村,位于仙下乡中北部,距离仙下圩5公里,金沙平台县城30公里。现有人口5800余人,交通便利、民风淳朴、人杰地灵!是金沙平台县较大的行政村之一。自宋代开基,至今有近千年历史,是名符其实的千年文化古村。
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吉村整体地势四周高中间低,属丘陵盆地地貌。吉溪、东溪、西溪在新圩桥形成三溪汇合之形。境内最高峰雷打石、良帽寨、旗岭尾群山起伏,形成“双龙环抱”之势。吉村位于雩山山脉脚下,仙下乡中北部地带。吉村村地域东接潭石村,南邻仙下村,西接高枧、乱石和莲塘村,北面与高兴村、马安乡接壤。
吉村地处亚热带南部,属常绿阔叶林生长气候带,地带性土壤以红壤、石灰岩土、紫色土、山地黄壤、山地草甸土为主。季风湿润气候温暖,雨量充沛,光照充足,四季分明,霜冻期短,非常适宜种养殖业发展。
吉村村现管辖大屋、赖屋、樟树、竹篱、新圩、下围、新屋、贯坑、湾山、凉伞、深材、下栏、旗塘、营脑、高坎、铁炉、上屋、下屋、风形、湾内、苧木、联邦、中新、下新、老屋、长坑、牛牯茶等27个村民小组。
自古吉村“东西两条龙,世代都欣荣;龙凤齐呈祥,代代出栋梁”。如今吉村“东西两条圳,代代都蛮顺;旗鼓齐相当,文武出忠良”。古今顺口溜生动诠释了吉村人文地理,丁兴财旺,代代贤良。
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一、二龙三溪、历史追溯到宋代
吉村以吉溪为界分东田和西田两大片;东田以雷打石山为龙头形成东龙,西田以良帽寨为龙头形成西龙,这就有了吉村“东西两条龙,世代都欣荣”之说。
何谓称“吉村”?据世代相传及《仙下乡志》记载历史可追溯到宋代,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。因吉溪、东溪、西溪三条河像形“士”字,三溪在新圩桥汇合成潭像形“口”字,士口两字叠加成“吉”字,故名“吉村”。是全县唯一以吉字命名的地方,护佑全村百姓和投资置业者人财两盛、吉样如意。
二、彭氏宗祠、古建筑经典佳作
千年古村一一吉村彭屋,作为于北四大屋现存古迹众多、文化底蕴丰富,其中又以彭氏宗祠古建筑群最为典型。彭氏宗祠古建筑群包括横溪祠、东江祠、山峰祠、尔介祠、两介祠、玉田祠、服圣祠等十余座彭氏宗祠。其中以大屋组彭氏宗祠最为壮观,始建于元朝年间、至今近700年历史,该祠后裔男丁超过5000人。几经重建,终成现在宏伟规模,占地1500平方米,建筑面积450平方米,分上中下三栋,是金沙平台单座古祠堂最大、也是江西保存完好的彭氏古宗祠之一。穿越其间,结构精致、高大宽敞、马头墙垛、飞檐翘角、绚丽澡井,麻条石和光滑青石铺设的地板和天井,让人盛赞古人的能工巧匠与聪明智慧。沧桑斑驳的门挽刻有“走马”“牧羊”“植桂”“培兰”字样,让人感悟客家人的淳朴与勤劳。追寻其中仿佛穿越时空遂道、彰显彭氏宗祠百年沧桑与辉煌!
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三、依山傍水、五行山生生不息
吉村位于雩山山脉脚下,群山环抱、树木苍翠,古樟、枫树、古榕、松竹东一颗、西一簇分布在村头屋后。特别是在方圆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依次矗立金木水火土形山、还有凤形、鹅形、姜形、撒网形、蒲勺把、牛坪、猪坪、猴子岽、牛牯岽、狮子滚球、马子屎发、乌龟挂壁、五虎下山等喝形山,五行相生相克,护佑全村生生不息、熠熠生辉!
吉村依山傍水、山清水秀。进入吉村,登高远眺,云雾中的良帽寨若隐若现,吉溪河上三座石拱古桥像三把金锁守护全村历经千年风霜,一座座古祠堂鱗次栉比,成群结队的白鹤起落于田间阡陌。俯首近看,阡陌交错处屋舍俨然,清辙见底的小溪、溪水潺潺、蜿蜒于房前屋后。
四、红色印记、土围标语显光辉
据家谱及《仙下乡志》记载,1930年5月,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工农红军从瑞林寨开赴兴国,途经吉村、龙溪等地。1931年10月,红军在吉村游击队的配合下一举攻破吉村土围和旗岭寨土围,抓获白军靖卫团头子彭堂杜、彭叙茹。同年12月吉村乡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,此后连续三次扩红运动并发行了公债,直至1934年10月红军北上长征。吉村人民为红军长征做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。那一堵堵宽厚的古墙残垣、一条条鲜活的红军标语见证了吉村在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。
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五、下栏水库、吉溪河上的明珠
位于仙下吉溪河上游的下栏水库,1966年开始动工,于1969年建成发电,几经修复扩建,现库区长度达10公里,水库大坝高33.6米,坝顶长141米,正常蓄水位达到200米,总库容1170万立方米,是金沙平台县最大水库。是仙下乡重要水源地之一,发源于龙溪山,山青水秀、碧水蓝天,鸟语花香、天然氧吧。
六、吉村学校、教育界内的奇葩
吉村境内有吉村、东田两所小学,吉村小学位于新圩组屋背枫岭脑,现有学生260余人,教师10人。东田小学位于上屋组屋背,现有学生200余人,教师10人。历经60年沧桑耕耘,如今东田小学、吉村小学校舍焕然一新!每个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和阅览室等体育运动设施,吉村小学操场还铺设了塑胶蓝球场,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大力支持下,学校教学质量得到了长足发展,连续几年荣获全乡综合评比优秀等次。双双成为全乡教育界的奇葩。
吉村大事记
朱氏,宋初从婺源县迁入吉村村下围贯坑小组。
李氏,宋代从会昌县鹧鸪岽迁入吉村竹篙嵊。
彭氏,元代中期(1320-1330年)彭名亮从高枧上庄迁入吉村
村大屋脑,成为吉溪彭氏始祖。
刘氏,明朝1513年仕圣公(纹峰公)从仙下观溪龙岗迁入东田旗塘寨开基。1546年持忠公从观溪迁入东田铁炉前开基。
谢氏,清代中期从汾坑乡鲤汾迁入吉村深材、凉伞树下、湾山头。
清朝咸丰年间,吉村湾内彭攸陆独资建造九工坵五孔石拱桥,桥
长70米(其中引桥14米),宽3.6米,高4.6米,为五孔青石砖拱桥,又建吉村彭屋东田上新屋塔,至今保存完好。
1927年12月初,吉村彭堂泮、彭绍庆、彭绍贵(党员)主持,
在黄尾开会,成立吉村秘密农民协会,公开提出打地主、抗粮债。
1928年4月初,赖文泰、朱飘山等人在吉村大屋组织农民开会,公开成立吉村农民协会,彭堂酌为主席。4月中旬,彭堂洋、彭堂酌
在吉村旗岭下建立吉村游击队。
1930年5月,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工农红军从瑞林寨开赴兴国,路过仙下的吉村、龙溪等地。革命烈火又高涨。
1931年10月,在吉村游击队配合下一举攻垮吉村围脑和旗岭寨土围。抓获靖卫团头子彭堂杜、彭叙茹等地主,消灭了吉村一带的反动势力。12月仙下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。
1932年,胜利县在马安排脑建立后,仙下区属胜利县,管辖潭石、东田、吉村、仙下、富坑、蒲背、桥下、洋田、罗坑等9乡。张绍溢,吉村东田辇帮人,曾任吉村乡苏维埃政府秘书、乡主席,仙下区委组织部长。1932年,李华香(大屋人)任仙下苏维埃政府团支部书记。
1934年10月,江西省建立兴胜县,并在龙溪山朱家祠成立,原胜利县车头区、马安区、仙下区(含东田、吉村)划归兴胜县管辖。10月红军北上抗日(开始长征)撤离苏区,1935年3月原胜利县和兴胜县遭国民党军队清剿,不复存在。
1942年彭绍松(东田湾内人)任雩北区参议会议长。
1945年5月16日,民国县政府委任吉村下围刘云龙(黄埔军校毕业后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三军炮兵营长)为仙下乡乡长。同年彭绍权(吉村人)任高兴乡乡长。
1949年8月13日,吉村如同全县一样获得解放,由中国共产党领导,同月25日建立人民政权。10月1日吉村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,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。
1950年4月,成立吉村乡,属水头区,12月划属仙下区,成为仙下区辖12分之一。开展查田定产运动。
1956年6月,撤销仙下区,原吉村乡、乱石乡合并为吉村乡,划归银坑区管辖。成立中共吉村乡总支委员会,由王名禄、朱贤松、彭堂桧、彭堂笙、汤显樟、钟良芳、钟南海等7人组成,机关驻吉村圩,王名禄任吉村乡党总支书记,朱贤松任吉村乡乡长,隶属银坑区委,乡总支有党员32人,分为二个支部,吉村有党员13人,乱石有党员19人。同年遭遇大早灾,其中吉村乡早稻受灾面积865亩,晚稻受旱面积718亩。
1957年4月17日晚,第二次改选总支委员会,廖起泉任书记、王名任副书记。
1958年7月,第三次改选总支委员会,刘光辉任书记。总支共有党员49人,其中机关支部9人,东田支部9人(彭绍芳任支部书记)、吉村支部11人(彭爱瑞任支部书记)、联星支部8人(王上仪任支部书记)、金星支部12人(汤显樟任支部书记)。同年9月,吉村乡与仙下乡、高兴乡、三贯乡合并成立中共仙下乡委员会而撤销中共吉村乡总支委员会。同年冬在彭氏祠堂开设吉村小学。
1958年9月,撤销区建制,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。吉村乡、仙下乡、高兴乡、三贯乡合并为四乡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。
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1961年8月,设置仙下区,调整人民公社,仙下人民公社分设仙下、吉村、三贯3个人民公社。吉村公社管辖11个大队116个生产队;高兴大队有生产队15个,罗屋大队13个,莲塘大队12个,龙溪大队14个,龙子大队3个,乱石大队7个,大塘大队7个,高枧大队15个,吉村大队13个,下栏大队6个,东田大队15个。
1962年5月,仙下区再次被撤销,吉村公社、仙下公社、三贯公社直属县管。
1964年7月1日零时,全国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。仙下公社总户数3540户,总人口15125人;其中吉村公社总户数2058户,总人口8521人。同年、社教工作组进驻吉村、东田大队。
1965年4月,撤销吉村公社,其所属大队划归仙下公社管辖。
1966年5月16日,全国开展“文化大革命”运动,吉村也于下半年开始了“文革”运动。
1966年9月5日,下栏水库开工建设(属金沙平台县第一中型水库)。受益公社车头、仙下、岭背8000余名民工于8月底进驻工地,以生产队为单位成立中队部,编成连、排、班,开始移民、备料、开导流渠等。
1967年3月17日,县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向全县发布紧急动员令,动员17个公社的3000多名武装基干民兵,由县武装部长和公社武装部长带队,分批赶到下栏水库抢险。同年8月,下栏水库东干渠打铁岗270米长的渡槽开工建设,钢筋混凝土薄壳渡槽由赣南专署水电处施工队负责吊装,次年10月竣工。
1968年6月,开始下栏水库总干渠、东西干渠全线施工。8月,下栏水库东干渠1124米长的东田隧道洞开工建设,进出口由车头、仙下公社民工用手工开挖,盘古山钨矿支援技术人员和设备帮助施工,次年9月竣工。是年10月,下栏水库西干渠100米长的吉村渡槽开工建设,次年春竣工。
1968年10月,扩社并队,仙下公社由原26个大队并为15个大队,吉村大队与东田大队、下栏大队合并为吉村大队,有生产队15个。
1969年9月在吉村小学开设初中部,后为吉村初中,招生就读学生范围包括吉村、东田、高视、乱石四个大队。1982年并入乱石初中。
1969年10月1日,下栏水库坝后40千瓦水轮泵发电机组投产供仙下公社、车头公社圩镇和部分大队用电。1971年7月,下栏水库坝后电站1号100千瓦机组开始发电。1974年4月,下栏水库坝后电站2号机组建成投产。
1972年10月,调整社队规模,仙下公社由原13个大队调整为19个大队,吉村大队分为吉村、东田2个大队,吉村大队有生产队11个,东田大队有生产队15个。
1976年4月17日,吉村、东田、乱石、高兴、龙溪等地遭受到从兴国留龙公社而来的龙卷风袭击,伴随骤雨、冰雹倾盆而下,历时14分钟,大风暴所经之处,千年古树连根拔起,住房屋瓦成片掀翻。
同年在上屋祠堂背新建东田小学。
1978年,吉村大队在新圩建大队部,土木结构,4间2厅,建筑面积230平方米。
1979年国家开始宣传和推行人口计划生育,并提倡党员和国家干部、职工只生育一个孩子。
1980年冬至1981年,吉村大队、东田大队也和全国一样,实行改革开放,遵照上级工作部署,全面实行“大包干”分田包产包干到
户,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。
1984年,建乡换届,仙下公社改称仙下乡,吉村大队改称吉村村,东田大队改称东田村。
1985年吉村小学搬入新校址,现吉村新圩屋背枫岭脑。
1992年,彭绍煌、彭绍祥共同捐资2万元改建东田小学。东田村建设村部,土木结构4间。
2003年10月,东田村和吉村村合并入吉村村。
2005年1月,吉村村在新圩建村部,占地200平方米,两层结构。至老屋组连通潭石主干道水泥路,同时开通吉村、东田二所小学水泥路。
2006年,东田小学六间主体教室完工。
2008年,在吉村圩桥头边新建村卫生所为村部办公,占地120平方米,砖混结构,8间2厅。
2010年,风形至湾内组水泥公路开通,彭发扬捐款伍万元。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2018年元且,旗塘组刘小洋牵头捐资组建吉村文化活动室,在新圩举行了挂牌仪式,同时召开了吉村发展经济理事会第一次等备小组会议。2月16日(农历正月初一)在吉村小学召开吉村发展经
济理事会(简称吉发会)成立暨第一次会员大会。推举产生了以刘小洋为会长的首届吉发会领导班子成员30余人。次日吉发会在新圩举行了挂牌仪式,与吉村文化活动室合署办公。5月1日,吉发会牵头组建《吉村村志》编纂委员会,选任名誉会长彭绍炜为主编,并在新圩吉发会办公室举行了挂牌仪式。同日在吉村村部门口举行了吉村功德碑立碑仪式。吉发乐队首次初试亮相。
2018年7月1日,吉发会牵头组织,村民共同参与庆贺铁炉组刘慧荣获全县高考理科状元,被清华大学录取。另有4人考入全国百强名校,高考成绩突破吉村历史记录。
2018年9月19日,吉发会独家捐助、牵头组织,吉村“两委”吉发会联合主办,吉村小学、东田小学共同协办。吉村、东田两所小学建校60周年庆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。
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2018年10月8日,吉发会牵头捐资筹建的吉发广场(新圩戏台前大坪)完成铺设水泥路面工程。12月2日举行了吉发广场竣工典礼。吉发会申请县老年体协奖励伍仟元,用于建设吉村气排球场。吉发会申请县文广局援助配置一批桌凳和乐器已经于9月16日装配在新圩吉村文化活动室,向全村村民免费开放。
(选自《吉村村志》2019年版;供稿:金沙平台县志办)